requestId:6879364975e695.20401112.
受戒篇第八十七十善部第六(此別五部)
述意部懺悔部受包養網法部戒相部效能部述意部第一夫以圣道遠而難希。凈心近而易惑。為山基于一簣。為佛起于初念。故萬里之克。離初步而不登。三只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發足常步此心。開示初學須崇十善。今既五濁交亂過犯滋彰。不作則已。作便極重。用此量情若何輕侮。如經犯重罪人比此閻浮一萬六千年。始同他化安閒天壽一日一夜。用此長日壽命一萬六千歲。比閻浮提日月則經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在阿鼻地獄。若更頑固不信佛經。即依觀佛三昧經。過殺八萬四千怙恃等罪。極重繁重難計。弗可除滅。比見道俗于其齋日唯受五八三聚戒等論其十善都無受者。良由僧等隱匿圣教。致令不弘掉于道分故不曾有經云。上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下品十善。謂從旦至午。于此時中間念十善止于十惡故。野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得生兜率天。又上生經云。我滅度后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于一日至第七日。牽掛捆紮彼天持佛禁戒。懷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好事回向愿生彌勒佛前。
隨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論。尚感彼天。況復平生而不克獲。問曰。天上勝報不成思議。若何七日便感年夜福。答曰。善因雖微獲果甚年夜。如小爝火能燒年夜山。一善能破年夜惡。亦如少燈能破多闇。輕日能消重露。小子能生年夜樹。世事尚然。何況善力也。
懺悔部第二述曰。比見愚夫不願受懺。口出妄語。云我但不作惡。即名為善。何須令我更復受懺。答曰。年夜圣興教事同符印。若不受行便無公驗。故須愿須祈不造眾惡。依愿起行可得蒙受。如牛雖無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后遇罪緣便造不止。由先無愿故造眾惡。年夜圣知機故令受善。若謂我不造惡即是善者。汝不作善。亦應是惡。如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志極重繁重。方成業道。 如不曾有經云。時有外道婆羅門婦。名曰提韋。夫亡家貧。自責孤窮欲自燒身祠天求當來福。時有道人。名曰辯才。教化提韋女人云。譬若有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后車。軛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今燒壞百千包養甜心網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逝世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提韋白言。當設何方令獲咎滅。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自無方便滅除殃罪。現世安隱后生善處。提韋聞已心年夜歡喜。憂怖即除。即率家內奴僕眷屬五百余人。圍繞叩頭。恭順合掌。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愿更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答曰。起罪之由出生口意。身業不善殺盜耶淫。口業不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妒忌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今當同心專心丹誠懺悔。若于過往。若于今身。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發誓救度眷屬代其懺悔。所修福善施與一切刻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緣是受身至成佛道。懺悔訖已。更賜余善。當勤奉行。辯才更為受十善之法。具如下法。
受法部第三述曰。若欲受戒。要對一落發五眾人前受。具修威儀。胡跪合掌請一戒師云。我某甲今請年夜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阇梨。愿年夜德為我作十善戒師阿阇梨。我依年夜德故得受十善。慈愍故(如是三說。此雖無文。然準受年夜戒請師義。亦無爽不請雖成。不如請之生善。然此十善是三乘之最基礎。人天之良藥。得受妙果。寔由師訓。豈得不請。縱對年夜眾一時同請亦得)此之受法年夜意有二。初對人受。后自受法。初對人受依經略引二文。且依不曾有經云。汝今當誠心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如是三說。今當盡形受十善道。我門生某甲從今盡形不殺不盜不邪淫。是身善業。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是口善業。不妒忌瞋恚憍慢邪見。是意善業。是則名為十善戒法。
第二依文殊師利問經。受十善法。此之十善共落發沙彌包養金額十戒文同。然此經意亦通在家菩薩。亦得同受。是故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歸依佛。佛告文殊。歸依佛者。應如是言。年夜德我某甲。甚至菩提歸依佛。甚至菩提歸依法。
甚至菩提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已歸依佛竟。已歸依法竟。已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者。年夜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甚至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 甚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甚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甚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甚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甚至菩提不著噴鼻華亦不生想。甚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包養甜心網甚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年夜床離年夜床想。甚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甚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甚至當具六波羅蜜年夜慈年夜悲。
第二明自受法。若無落發人可對受時。于其齋日向佛像前。至誠懺已自發善愿。要期受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受戒相。云我某甲盡形壽于一切無情上。不簡凡圣行年夜慈心。甚至菩提不起殺心。甚至不起邪見(如是三說)我某甲盡形壽于一切無情上。不簡凡圣行年夜慈心。甚至菩提不起殺心竟。甚至不起邪見竟(如是三說。前對人受依此包養故事而受亦得雖非註釋準意無妨也)。
戒相部第四依年夜般若經(第四百七十三云)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無倒稱揚受持十善業道法。歡喜贊嘆受持十善業道者(五戒八戒落發戒等并皆如是自受勸持)。又文殊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降生間戒有幾種。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心分別牲畜鬼神諸天男女非男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勝得三乘不起慈善心。是菩薩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勝得三乘若他物起盜想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勝得三乘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
又梵網經云。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菩薩。
甚至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戒。諸佛之來源根基。行菩薩之最基礎。若受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百姓黃門淫男淫女奴僕。八部鬼神金剛神。牲畜甚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言。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波羅提木叉邊幅。應當學敬心奉持。
佛告佛子。若自殺教人殺便利贊嘆殺。見作隨喜甚至咒殺。殺業殺法殺因殺緣。甚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善心孝順心便利救護。而自包養女人恣心怏意殺生。是菩薩第一波羅夷罪(言波羅夷者此云極重罪也)。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便利盜。盜業盜法盜因盜緣。咒盜甚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生佛性孝順慈善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物。是菩薩第二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甚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業淫法淫緣。甚至牲畜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凈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牲畜。甚至母姊六親行淫無慈善心。是菩薩第三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便利妄語。妄語因妄語業妄語法妄語緣。甚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亦生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是菩薩第四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包養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業酤酒法酤酒緣。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眾生顛倒心。是菩薩第五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說落發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業罪過法罪過緣。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不符合法令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年夜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是菩薩第六波羅夷罪。
若佛子。口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業毀他法毀他緣。而菩薩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功德與別人。若自揚己德隱別人功德。令別人受毀者。是菩薩第七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業慳法慳緣。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後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惡心瞋心。甚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是菩薩第八波羅夷罪。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業瞋法瞋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甚至于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後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是菩薩第九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業謗法謗緣。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念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是菩薩第十波羅夷罪。
若善學諸人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逐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如有犯包養網者不得現身發菩包養行情提心。亦掉國王位轉輪王位。亦掉比丘比丘尼位。掉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掉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怙恃三寶名字。所以不應逐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學此十戒已。更有四十八輕法。
并須當學以文繁不述學者看彼也)。
效能部第五如年夜集經云。佛言包養網。諸仁者。歇息殺生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于諸眾生得無所畏。二于諸眾生得年夜慈心。三斷惡習氣。四少諸病惱為事決斷。五得壽命長。六為非人護持。七寤寐安隱無諸惡夢。八無諸怨仇。九不畏惡道。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殺生得十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包養條件無上菩提。是人不久證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離諸殺害。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佛言。歇息偷盜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具年夜果報為事決斷。二一切財物不共他有。三不共五家四眾人愛敬無有厭足。五游行諸方無有留難。六行來無畏。七以樂布施。八不求財寶天然速得。九得財不散。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偷盜得包養情婦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到菩提時。于彼國土具足種種華果樹林衣服瓔珞莊嚴之具。珍異寶物無不充滿。
佛言。歇息邪淫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得諸根律儀為事決斷。二得住離欲清凈。三不惱于他。四眾人喜樂。五眾包養人樂觀。六能發精進。七見存亡過。八常樂布施。九常樂求法。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邪淫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無有生具。亦無女根。不可淫欲。皆悉化生。
佛言。歇息妄語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眾人保任所言皆信。二于一切處甚至諸天發言得中。三口出噴鼻氣如優缽羅華。四于人天中獨作證明。五眾人愛敬離諸迷惑。六常出實語。七心意清凈。八常無諂語言必應機。九常多歡喜。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妄語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無有生具。眾妙寶噴鼻常滿其國。
佛言。歇息兩舌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身不成壞同等。二眷屬不成壞同等。三善友不成壞同等。四信不成壞同等。五法不成壞同等。六威儀不成壞同等。七奢摩他不成壞同等。八三昧不成壞同等。九忍不成壞同等。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兩舌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一切眷屬。一切魔怨及他朋黨。所不克不及壞。
佛言。歇息惡口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得柔軟語。二揵利語。三公道語。四美潤語。五言必得中。六直語。七無畏語。八不敢輕□語。九法語清辯。
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惡口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法聲充遍。離諸惡語。
佛言。歇息綺語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天人愛敬。二明人隨喜。三常樂實事。四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聞言能領。六常得尊敬愛敬。七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愛樂賢圣沉默。九遠離惡人親近賢圣。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綺語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規矩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佛言。歇息貪欲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身根不缺。二口業清凈。三意不散亂。四得勝果報。五得豪富貴。六眾人樂觀。七所得果報眷屬不成破壞。八常與明人相會。九不離法聲。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貪欲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到菩提時。于彼國土離于魔怨及諸外道。 佛言。歇息瞋恚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一離一切瞋。二樂不積財。三眾圣喜樂。四常與賢圣相會。五得好處事。六顏容規矩。七見眾生樂則生歡喜。八得于三昧。九得身口意光澤調柔。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瞋恚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得菩提時。于彼國土一切眾生。悉得三昧。來生其國心極清凈。
佛言。歇息邪見獲十種好事。多麼為十。同心專心性柔善朋侶賢良。二信有業報甚至奪命不起諸惡。三敬信三寶設為活命不信天神。四得于正見不甜心寶貝包養網怪異事亦不簡擇良日吉時。五常生人天離諸惡道。六常樂福德明人贊譽。七棄俗禮儀常求圣道。八離斷常見進因緣法。九常與正趣正發心人共相會遇。十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歇息邪見得十種好事。若能以此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是人速滿六波羅蜜。于凈佛土而成正覺。得菩提已。于彼佛土好事聰明一切善根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不信天神離惡道畏。于彼命終還生善道。
三聚部第七(此別有十三包養網部)
述意部損益部簡德部懺悔部受法部請證部戒相部勸請部隨喜部回向部發愿部優劣部受舍部述意部第一夫十善五戒心須形受。菩薩凈戒可以心成。故戒法理曠事深。在家落發同等而受。慧牙因斯以成。定水沿滋而滿。必莊嚴于六度。瓔珞乎四等。雖復棟宇未成。而基階已廣。惟斯戒本。流來漢地。源始晉末。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者。赍此戒經及優婆塞法。東渡流沙。撮舉章條。抄出戒本。涼州有道進法師者。道心超絕。慧力俊猛。流聞戒來。乃馳往^3□煌。躬自迎接。戒法。既至時無其師。于是謹依經文自誓而受。于時涼州道俗并未之知也。既而彼寺道朗法師。夢進從佛受記。又僧尼信士十有余人。咸同此夢。相互徵告。俄而進還。果受斯戒。朗年德崇重。西土之看。既愛樂年夜乘。兼證瑞夢。心喜內充。既從進受。以為菩薩勝地超過三乘。遂屈其年臘降為法弟。既而名德僧尼清信士女。次序遞次受業三千許人。涼州刺吏聞進戒行。奉遵師禮。于是菩薩戒法流布京國。自爾已來口角依持受者無量。愿斯甘露等雨年夜千。謹撰茲記錄其始末耳。 損益部第二依瓔珞經云。佛言。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最基礎。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掉此戒。常隨行人甚至成佛(梵網經云。十無盡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
五不飲不酷酒。六不自贊毀。七不說在家落發菩薩過掉。八不貪。九不瞋。十不謗三寶。是名十無盡戒也)。佛子。若過往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是菩薩戒者。
不名無情識者。牲畜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名為牲畜。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通情達理。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舍法。有犯不掉盡未來際。如有人欲受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說使其樂著。然后為受。又復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落發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甚至百人千包養網人等。福報不成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其受者。進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存亡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又犯名菩薩。不犯名外道。所以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甚至二三四非常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但解語得戒不掉也。
又善生經云。有二因緣掉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離是二因緣。甚至他世。地獄牲畜餓鬼之中。終不掉戒。若于后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為開示瑩凈。
又梵網經云。爾時智者向十方佛為受戒人。唱說羯磨已。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遙見是人生子想弟想。咸皆垂心憐愍護念。由佛菩薩遙護念故。使受戒之人好事增長。不掉善法。令受戒人舉身毛孔從頂至足。如涼風進體舉身悚栗。當知受者具其戒相冥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處死眼見此行者有實真心。釋迦牟尼佛于圣眾中。應唱如是言。告諸年夜眾。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菩薩。從某甲智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愍故。
又佛言。佛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逆罪外加殺僧人阿阇梨。一切國王王子年夜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女。淫男女。十八梵天。
無根二根黃門奴僕。一切鬼神金剛神。牲畜及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法衣。皆使壞色。與外道相異。
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順心。見上座僧人阿阇梨年夜同學同見同業者。而菩薩反生憍心癡心慢心。不起迎送禮拜。逐一不如法。若欲供養時。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簡德部第三(自下諸門。并依地持論。撰此戒法)
緬尋圣教規受萬途。竊謂地持最為樞要。今且謹依撰成年夜轍。擬為自用。詎敢兼人。夫論受戒唯有二種。一者門生戒師千里之內七眾俱是。然七眾之中比丘最上。比丘之內又定耆宿為勝。然耆宿之德復有三種。一者同法菩薩。明種性備足。二者已發愿菩薩。謂發心具足。三者有智無力善包養俱樂部語善說能誦能持者。彰畢竟復同。蓋具此三德方堪為師。若全無此行則不任為師。門生者。亦具種性發心方聽受戒。 第二請師者。普賢觀經云。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薩為師。請云。門生某甲等。普及法界眾生奉請釋迦如來以為僧人。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為阿阇梨。奉請彌勒菩薩為傳授師。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明師。奉請十方菩薩以為己伴。我今依年夜乘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既請得師。是以次為聽許故。欲受戒者。具修威儀禮戒師已。應作是言。我于年夜德乞受菩薩戒。年夜德于我不憚勞者。哀愍故聽許(三說)戒師答言好。既許可已。即教學方廣摩德勒伽論五明論等。令知犯不犯染污不染污柔軟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須諳委。然后對佛為受。若先學年夜乘者。便許而即受。弗同此例。謂從戒師聽可之后。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于道場內左袒右肩。禮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禮一切年夜地菩薩。禮佛菩薩已念彼諸佛乃與菩薩三聚好事。及禮戒師長跪曲身。作是言。唯愿年夜德授我菩薩戒(三說)作是言已。長養凈心。惟在得戒。無余念也。 懺悔部第四夫欲納受凈法。要須洗蕩內心方堪得受。凡污心之垢唯迷與障。迷者謗無三寶。障者廣起十惡。今教懺者正懺此二。又依梵網經云。若教戒法師包養價格ptt。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僧人阿阇梨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師不與受。無七遮者得受。如有犯十戒者。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日六時誦十戒四十八輕戒。若敬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甚至一年。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我嗎」「我六點下班」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縱是現身亦不得戒。若曾受戒。或犯四十八輕戒者。對手懺罪滅。分歧七遮。又若欲受戒時。同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不得與七逆人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殺父。三殺母。四殺僧人。五殺阿阇梨。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殺圣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余一切人得受戒。落發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怙恃禮拜。不向六親禮拜。不向鬼神禮拜。但解法師語。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犯輕垢罪。 我門生某甲。仰啟十方諸佛。門生從本際有識已來甚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寶。或教人不信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輕慢三寶。或教人輕包養價格慢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侵損三寶。或教人侵損三寶。或見作隨喜。或自殺盜淫。或教人殺盜淫。或見作隨喜。或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教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見作隨喜。或……自貪瞋癡。或教人貪瞋癡。或見作隨喜。于此眾罪不生慚愧。掉菩薩戒不自覺知。今于佛前至誠懺悔。愿眾罪永斷無余。志心敬禮一切諸佛(一遍亦得三遍彌善)。
受法部第五此門有四。必定其種性。二定其發心。三定其漸頓。四正為受戒。第一問言。汝某甲善男人善女人聽法姊法妹汝是菩薩不。答言是。戒師若坐若立問者皆得。所以坐得者。為戒師老而無力故。所以立得者。為戒師少而無力故。某甲者。蓋題其怙恃師長所制名也。非謂稱其榮族天子明府之號也。設稱亦不發戒。 但背法逐情。非重道之儀也。
第二問發菩薩愿不。答言已發。菩薩愿者。恰是道心別名也。
第三問其漸頓。依菩薩善戒經云。優波離問菩薩戒法。菩薩摩訶薩成績戒法好處眾生者。先當具足學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若不具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者。
無有的面容讓她在造型無可挑剔的女主角面前顯得憔悴不堪。是處。若不具沙彌戒得比丘戒者。亦無是處。若不具如是三種戒者。得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序遞次。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于三級。不由三級至于四級者。亦無是處。若依薩婆多論云。若欲受沙彌戒先受優婆塞五戒。若欲受比丘具戒先受沙彌十戒。如人進海從淺至深。如是進佛法年夜海者。亦當如是。如有難緣不得漸受者。頓受比丘具戒者。亦得三種戒。然授者得小罪(準前菩薩。亦應如是。依地持論。頓發年夜乘心直受菩薩戒亦得也)。
第四正為受戒。戒師問。汝善男人善女人。欲于我所受一切菩薩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是諸戒過往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往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說)今言善(男人女人)者。止為一人。若對多人。則言某甲等。
第二明心念受法者。若無德性之人可對受者。是行者。應具威儀至佛像前。
禮佛已胡跪白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進年夜地諸菩 TC:
發佈留言